聯準會降息預期、地緣風險與結構性需求推動金價創新高
經紀業務總裁 葉佩蘭
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COMEX)12月黃金期貨周三(9月9日)收盤上漲4.8美元,報3,682.2美元/盎司,並持續創下歷史新高。此波強勁漲勢並非單一因素驅動,而是貨幣政策轉向預期、持續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以及結構性需求變化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
美聯儲的貨幣政策預期無疑是當前主導市場情緒的最關鍵變量。最新數據顯示,美國勞動市場呈現明顯放緩跡象,8月非農就業人數僅增加2.2萬人,遠低於市場預期,且失業率攀升至4.3%,為2021年10月以來的最高水平。這顯示美國勞動市場正在放緩,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此外近期數據顯示通脹壓力有所緩和,其中美國8月份的總體和核心生產者價格(PPI)意外下降,提升了市場對消費者通脹放緩的希望,並導致市場對美聯儲降息的預期急遽升溫。
另外,根據CME FedWatch工具的最新定價,市場幾乎篤定美聯儲將於9月會議啟動降息,預期幅度至少為一碼(25個基點),甚至出現一次性降息兩碼的預期概率。此一預期使得美元承壓、實質利率下行,大幅降低了持有無息資產黃金的機會成本,為金價提供了最直接的動力。
其次,地緣政治風險所引發的避險需求,為金價提供了堅實的底部支撐。中東地區與俄烏戰爭的持續緊張局勢並未出現實質性緩和,全球經濟增長前景因而蒙上陰影,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持續存在。在這種環境下,投資者傾向於將黃金視為終極避險資產,以對沖可能出現的尾部風險。儘管由突發事件催生的避險情緒可能快速消退並導致金價技術性回調,但只要衝突根源未除,此類風險溢價便將持續成為金價的結構性利多因素。
最後,來自全球央行與機構投資者的結構性買盤,從供需基本面上徹底改變了黃金的市場格局。在去美元化的戰略思維下,各國央行持續成為黃金的淨買家。其中,中國人民銀行表現最為積極,截至2025年8月末,其黃金儲備為7402萬盎司(約2098噸),較7月末增加6萬盎司(約1.7噸),為連續第10個月增持黃金。自去年11月至今,中國央行已累計購買了122萬盎司黃金(約38噸)。根據世界黃金協會(World Gold Council)報告,此一趨勢乃全球性現象,各經濟體央行在第二季度合計增儲達166噸。
與此同時,投資需求亦同步轉強,全球黃金ETF在8月份錄得高達55億美元的強勁淨流入,顯示機構資金正重新配置黃金以應對宏觀風險。這種由官方與大型機構主導的結構性需求,性質上不同於短期的投機性買盤,其粘性更強,意味著為金價構築了長期且堅實的底部。
綜上所述,當前黃金市場正受益於利多環境,其中貨幣政策轉向預期壓低美元與實質利率,地緣政治風險提供持續的避險吸引力,而央行購金與投資流入則從基本面鞏固了需求。短期而言,市場目光將聚焦於美聯儲9月利率決議,若降息如期落地,需警惕「買預期、賣事實」的技術性回調風險。然而,從中長期視角看,驅動本輪黃金牛市的核心邏輯並未改變,任何顯著回調都可能被視為新的布局機會,在美聯儲降息週期、地緣不確定性及強勁結構性需求的共同支持下,金價的長期趨勢依然穩固看漲,建議投資者可於3575.3美元/盎司(10月)期金,目標價3700.2美元/盎司,止蝕3506.2美元/盎司。